今天大家一起来听听术中冰冻报告的故事,这是一个又快又准的过程。
因为涉及规范化取材、制片过程,常规的病理报告通常需要较长的报告周期。但有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临床医生需要通过快速的诊断来确定手术方案,就会申请术中快速冰冻诊断。
冰冻报告的流程和常规报告有类似之处,最开始的环节依然是标本的核收和取材;区别在于进行冰冻切片的组织是不能浸入液体中的,是直接从患者体内取出的新鲜组织。从取材角度讲,需要经验更为丰富的“老伙伴”来进行,因为取材速度、“刀工”、对组织器官结构的全面掌握等需要“更上一层楼
新鲜组织从人体切取后“马不停蹄”的送来病理科,从收取,核对标本,到告知患者家属冰冻切片的利弊都是快速完成。
请仔细看,-22度,-26度,对,这就"冰冻"的来由。
说通俗点,把"肉肉"冻起来。
待其冷冻变硬后,然后由经验更丰富的老师同样切出微米量级的组织片。
切取组织时,是技术老师在-20℃冷冻箱里完成的,刀片锋利无比,一定要耐心、细心。
到染色环节了,冰冻切片不像常规石蜡切片,要一气呵成。
要说前面的取材、制片、染色过程犹如"极速飞车",那么观察切片给出诊断就好似"临门一脚"了。
冰冻切片要求的是速度,这时候没有办法借助于其它病理诊断技术,生生地就看形态学的硬功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正常组织结构的形态,更要对病变特点了如指掌。
这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因为你即将说出的每一个字都会对等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和患者带来巨大的影响。
20分钟,这台紧张的大戏落幕了。手术医生通过冰冻报告确定了手术方案,我们病理医师又一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快速冰冻切片诊断作为一种重要的病理诊断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也不是万能的,限于医院等级、术中冰冻取材的局限性、冰冻切片的适应范围、细胞内水分对形态的影响、以及一些特定组织(如骨、淋巴造血源性疾病)等。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常规病理做最后的总结陈词。(通讯员:病理科 李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