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19点,玉溪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接到产科的联系电话:“我们科接诊一位34+3周的孕妇,因宫内窘迫需急诊剖宫产,急需新生儿科陪娩,情况紧急,请你们科快派医护人员到手术室……”。
病情就是命令,新生儿科一方面派遣值班医师第一时间赶往手术室,并在陪娩的同时,快速收集胎儿及孕期的相关情况;一方面又积极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根据现场实时反馈的信息不断完善救治方案,未雨绸缪。
19点34分,产科顺利完成手术,但该早产儿体重仅1.94kg,并且全身苍黄、水肿,虽经复苏处理,情况不容乐观,新生儿科迅速将新生儿转移至重症监护室,接过了生命救治的接力棒。
这个出生不足1小时的患儿,呼吸浅促,皮肤苍黄明显,经皮测胆红素高达12.2mg/dL,血红蛋白38g/L,网织红细胞36.21%,属于新生儿重度贫血范畴。值班医师当即判断该患儿可能为重症溶血,因其母亲血型为RhD阳性O型血,该患儿很可能为非常少见的Rh溶血病。然而,Rh血型系统的除了D、d外的C、c、E、e等抗原也有可能发生Rh溶血病,只有确诊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每过去一分,患儿的生命危险就加重一分。当班医师立即与院输血医学科取得联系,输血医学科随即加入战斗,协助完善患儿及其母亲Rh血型系统抗原分型及溶血筛查;新生儿科在保障安全运转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挤出医护人员投入战斗,通过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开通静脉通道予扩容,维持正常心率、血压、血糖,预防出血、抗感染、光疗抗高胆、补碱纠酸、改善肺功能、兴奋呼吸等抢救治疗。
因患儿是早产儿,血管细小、脆弱,加上水肿严重,穿刺较困难,护士长刘倩带领下护理团队成功为患儿进行了PICC置管,为患儿的生命通道架起了桥梁,患儿病情暂时得到控制。
约1小时后,在新生儿科和输血科的共同努力下,溶血筛查完成,结果显示新生儿Rhc、E溶血病诊断明确。患儿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已达换血标准,正当医护人员准备全力投入救治时,困难却到来了:经过与家属就病情、换血必要性及风险等进行耐心细致和专业的沟通、解答后,家属不同意进行换血治疗。
眼看救治时机不断流失,新生儿科当机立断,立即启动第二套方案——即予免疫球蛋白阻断溶血,并立即联系输血医学科申请O型、罕见的Rhc、E阴性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Rhc、E阴性血源极其罕见和紧张,而患儿的病情变化十分迅速,在输血医学科全力配合下,经过紧张的寻找,终于找到Rhc、E阴性血,在等待血源的过程中,每一名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在争分夺秒中再次感受到了抢救生命的紧迫感、焦灼感、使命感和压力,这个小小的生命也在拼尽全力。
终于,在进行了五次交叉配血后配型成功,凌晨1:30分,新生儿科取到血液,立即开始静脉输血,经过四小时输血,患儿面色逐渐转红润、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
据悉,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称为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的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ABO血型不合性溶血,Rh血型不合相对少见。
ABO溶血见于母亲为O型血,而宝宝却是A型或者B型。Rh溶血病见于母亲是RH阴性,患儿是RH阳性血,绝大多数发生在第二胎或以后,随胎次的增多病情加重。
RhD血型系统有6种抗原,即D、E、C、c、d、e,故Rh溶血病中以RhD溶血病最常见,Rhc、E溶血很罕见,临床上难以早期发现,一旦发病往往比较严重,危害也更大。不论是ABO溶血还是Rh溶血,患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严重者甚至发生胎儿水肿、心衰、胎死宫内。重度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这个病例的抢救成功,是我院产科、儿科、输血医学科MDT协作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医护人员精诚团结、分秒必争,不言放弃、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成功案例的具体表现,同时标志着玉溪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救治水平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儿科 马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