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服药时都会关注药物的用法用量,很少关注服药的水温。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服药的时候,都会临近服药才把热水倒上,等到水温将达到可以耐受的温度,就把药服下,还有大多数人会选择用温水送服。但是对于药物的性质来说,不是所有的药物都是要温水送服的,有的药物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会失去药物的活性,降低药物的药性。药物在服用时对水温有严格的要求,水温的不适宜将会使药效大打折扣。
如何区分凉水、热水和温水呢?
正常人体口腔温度:36.2℃-37.2℃
低于这个温度称为“凉水”
接近这个温度称为“温水”
高于这个温度称为“热水”
人体口腔的耐热温度是50℃-60℃,所以,高于60℃的水会让人觉得“烫”。
服药水温有讲究
胶囊剂
胶囊是一种特殊剂型,一般需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药典要求的存放温度是8-20℃,这种环境最利于软胶囊的稳定。温度过高会导致软胶囊之间发生粘连,影响胶囊稳定性和药物释放。
装入胶囊的药物,大都对胃黏膜和食道有刺激,或者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坏,有的则是缓释胶囊,完整吞服后才能使药物剂量均衡释放,发挥最佳药效。胶囊壳里含有明胶,热水会加速它的溶化。一方面,用热水送服时,胶囊皮易粘在喉咙或食道里;另一方面,还可能会导致药物提早释放出来,刺激咽喉和食管。某些肠溶胶囊如果用热水送服,可能会在到达肠道之前就将药物释放出来,药品与胃酸接触后被破坏,最终不能顺利到达肠道发挥药效。所以,胶囊剂适合用温凉水送服。
清热类中成药
中医认为,发烧、上火等,应采用清热剂治疗,不宜用热水送服,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物的效力。
酶制剂
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失去药效。对于各种酶来说,最合适的温度就是人体的体温,也就是36℃~37℃。这类药物主要包括助消化的酶类、各种活疫苗以及含活性菌的制剂。
常用的消化的酶类有胃蛋白酶合剂、复方淀粉酶口服溶液、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此类药中主要含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
疫苗遇高温灭活,则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活性菌不耐高温,用开水冲泡或送服可将其杀死,从而失去治疗作用。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含活性菌类药物,如乳酶生为活肠球菌的干燥制剂,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根据说明书要求,活菌制剂要冷藏保存,用凉水或温水(<37℃)冲服,因此,活菌制剂最好用凉水冲服。
抗生素类:
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药物,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发生分子间聚合,生成高分子聚合物,从而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一般温度越高,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越多。因此,服用阿莫西林颗粒水温最好在40℃以下、或用凉开水冲服,冲好后立即服用,不宜久放。
维素类
维生素C,遇热后易氧化分解,而失去药效,维生素C在40℃以上的热水里就会氧化分解,因此维生素C泡腾片应该用凉水冲泡。干燥的维生素C在80℃以上才会出现大量的氧化分解,因此口服的维生素C片剂不必过多在意水温。
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性质不稳定,前者受热易分解失去药效,而后者受热易还原被破坏。
有挥发成分的中药/中成药
金银花、柴胡、荆芥、藿香、薄荷等中药,均含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油,有特殊的芳香气味。但挥发油多不稳定,遇热容易挥发和分解。含有这些药物的中药颗粒剂和冲剂,建议冲服时水温不超过40℃。
抗疟药
氯喹、伯氨喹和甲氟喹性质不稳定,遇热极易变质,不宜应用热水送服。
小结
为了保障上述几类药物的疗效,建议大家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严格按照上述要求选择合适水温服药,尽量避免使用温度过高的水。
参考文献
[1]廖德华.服药用水有讲究(二)[J].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2016(11):31.
[2]杨光洁,杨光辉.口服药物时对饮水的量与质对药物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S1):274.
[3]刘蓉.常见服药误区和用药指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0):172-174.
[4]常宁,徐立勤.服药用水对药效的影响[J].医药前沿, 2018, 8(13):2.
(药学部 施米丽)